本院各系所教師2022年執行之研究計畫
編號 | 計畫名稱 | 補助/委託單位 | 本院教師 | 系所 |
1 | 發展超掃描腦機介面探索空間巡航表現之跨腦標記(2/5) | 科技部 | 莊鈞翔 | 竹師教育學院 |
2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小學師資培育的蛻變史(1940-2020) | 科技部 | 彭煥勝 | 教科系 |
3 | 利用多模態多文本整合進行自主學習之知識認知訓練課程發展與實施 | 科技部 | 李元萱 | 教科系 |
4 | 我國國民小學校長素養導向教學領導、教師素養導向自我效能及有效素養導向教學行為之研究 | 科技部 | 李安明 | 教科系 |
5 | 建構基於自我調整學習理論之網路評量系統促進醫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益之研究 | 科技部 | 王子華 | 教科系 |
6 | 制度牢籠下的蛻變:全球在地化的臺灣教育治理轉型 | 科技部 | 謝卓君 | 教科系 |
7 | 12年國教變革下的校長領導: 認定領導、教師實踐與校長典範 | 科技部 | 謝傳崇 | 教科系 |
8 | 走一條意義驅動與朝向價值建立的課程評鑑之路-- 我們在現場的相互學習文化實踐 | 科技部 | 陳美如 | 教科系 |
9 | 教師的口語引導與幼兒視覺空間能力對於學齡前幼兒在積木區空間概念表現的影響 | 科技部 | 張宛真 | 幼教系 |
10 | 原住民童年生活經驗之建構: 傾聽幼兒、教師與職前教師之聲音 | 科技部 | 謝明芳 | 幼教系 |
11 | 資料本位進步監控之實踐: 以建置國小補救教學學生國語文成效基準為例(二) | 科技部 | 孔淑萱 | 特教系 |
12 | 節律朗讀如何幫助流利性閱讀:瞬時處理聽覺信息的影響 | 科技部 | 王立志 | 特教系 |
13 | 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之動作、感覺、程序缺損:邁向統整性架構的一步? | 科技部 | 許馨仁 | 特教系 |
14 | 遊戲、動作與身心障礙學生數位動作學習輔具之建構 | 科技部 | 謝協君 | 特教系 |
15 | 愛令人真實:高成就者之自我疼惜 減緩冒牌者症候群對職場幸福感負向影響的潛力 | 科技部 | 張婉菁 | 心諮系 |
16 | 謝天,謝地:非人感恩情緒之心理機制 | 科技部 | 張硯評 | 心諮系 |
17 | 品牌數位溝通如何提升品牌型塑行為、顧客正向口碑與顧客價值共創?跨層次之調節式中介效果 | 科技部 | 江旭新 | 心諮系 |
18 | “暗戀症候群?” 消費者暗戀對品牌吸引力的影響: 目標明確性與目標追求焦點的交互作用 | 科技部 | 高登第 | 心諮系 |
19 | 探討發展協調障礙者體感覺與動作困難之障礙機轉與運動介入其神經可塑性之效益 | 科技部 | 曾鈺婷 | 運科系 |
20 | 運動科技應用-沉浸式虛擬運動情境競賽設計及成效評估 | 科技部 | 邱文信 | 運科系 |
21 | 系統性綜述與後設分析使用部落格提昇第二語言能力研究 | 科技部 | 余立棠 | 英教系 |
22 | 臺灣全球在地化英語教學:裝備台灣小學英文老師思考和行動全球化和在地化 | 科技部 | 簡靜雯 | 英教系 |
23 | 以社群媒體及眾包資料探討都市綠地的動能生活: 公園的使用型態、情緒與身體活動量 | 科技部 | 曾慈慧 | 環文系 |
24 | 子計畫:自發性山徑地理資訊與山林開放後步道管理政策(Ⅱ) | 科技部 | 趙芝良 | 環文系 |
25 | 公共服務動機、反生產力工作行為、轉換型領導和暗黑性格之研究 | 科技部 | 鄭國泰 | 環文系 |
26 | 素養導向任務設計與實踐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 科技部 | 林碧珍 | 數理所 |
27 | 光學挑戰虛擬實驗室的發展與學習成效評估 | 科技部 | 王姿陵 | 數理所 |
28 | 科普活動:秀出STEM新女力,你可以!(主題二) | 科技部 | 王姿陵 | 數理所 |
29 | 台灣數學資賦優異及學習優異認知特徵之研究 | 科技部 | 許慧玉 | 數理所 |
30 | 金門閩南語持續貌e0用法及其他相關語法現象 | 科技部 | 劉秀雪 | 台語所 |
31 | 吉娃斯愛科學IV:太空站部落 | 科技部 | 傅麗玉 | 學科所 |
32 | 吉娃斯愛科學遊戲繪本II(第2年) | 科技部 | 傅麗玉 | 學科所 |
33 | 科普活動: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虛擬教學模組開發與大規模推廣(主題四) | 科技部 | 唐文華 | 學科所 |
34 | 對話機器人敘事編寫文法之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 科技部 | 廖冠智 | 學科所 |
35 | COVID-19的文字探勘、調查研究與對醫學教育的啟發 | 科技部 | 陳素燕 | 學科所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