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華葳教授 【少怎麼會多 - 談學習】
講者介紹 | ![]() |
---|---|
活動紀錄 | ||
---|---|---|
柯華葳講師在演講的一開頭,便點出全球教育頂尖的新加坡在2005年已開始推動「少教多學」的教育改革,把教學重點從過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多教」,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學」,為此次《少即是多》的講題下了一個精闢且易懂的註解。
接著,柯講師在投影幕上呈現‘’less’’與’’more’’一系列的比較圖,像是’’less talking, more listening’’及’’less soda, more water’’等,以詼諧的方式讓人領會生活中真實存在許多「少」的藝術。
此外,柯講師也在投影幕上呈現兩個不同的橋墩,一個為只用木材所搭建的簡約橋墩,另一個則是用水泥所搭建的巴洛克風橋墩,顯得特別富麗堂皇,柯講師說道「有時我們花少點力氣、少點材料,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也對自然環境較為友善。」柯講師的種種舉例,讓人深刻地看見—
「少」不僅是個樣子,它更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
再來,柯講師介紹搖籃裡的科學家一書,破除了人們以為嬰兒是張白紙的迷思,也說明了初來駕到這世界的新生兒儼然就像個科學家一般,能夠思考、推理,還有辨別外在環境予以的刺激。然而,雖然我們時常可以順利地學習,但有時亦會面臨到學習的兩難。
柯講師緊接著在投影幕上呈現一系列的數學題,邀請所有學生共同作答,不久,而在揭曉答案之際,柯講師詢問學生們「是不是做到第六題的時候就卡住了呀?」學生們頻頻點頭。原來,柯講師在題目上的巧妙設計,使學生會不禁落入慣性思考—用解前面題目的模式來解後面的題目,於是便卡住了。
柯講師讓學生親身體驗何謂學習的兩難—
「熟能生巧,熟卻也會讓人不知變通。」
面對剛升上大學的莘莘學子,柯講師勉勵學生們揮別過去高中所強調「多」的填鴨教育,並期勉學生們在大學期間,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原則、方法學習,進而以「少」制「多」。
演講的尾聲,柯講師更是引用史丹佛大學2025年的願景「大學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學生學到多少科學知識,而是帶來改變的能力。」以鼓勵在座的大一新生,希冀莘莘學子們在未來不只能夠適應社會,更能打造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
||
學生優秀心得1 | ||
這堂課的標題:少即是多,以往不外乎於建築和裝潢設計時聽聞這句格言,而將其套用於「學習」時,十分讓人興趣盎然。
由小到大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十之八九都是體制內教育(108課綱以前),台上師長教授大量知識給我,而我就大量吸收什麼,一成不變。
這是所謂的「標準化教育」,對我而言,這就像是為了大部分的人而制定的教育。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適應了這個學習方法,找到了自我興趣上了大學。然而,剩下到一小部分人呢?
學習是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嗎?不是,學習應該是讓學習者自己組織輸入的雜亂無章的概念,經過腦袋處理後輸出成為自己的知識,而非抄襲外界。
大量的知識沒有自己組織輸出,那猶如一團沒有用的枯枝落葉。學習者應該要做的是找到屬於自我的學習方法,因為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學習到新知。
|
||
學生優秀心得2 | ||
演講主題是【少即是多】,我無法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意,為什麼少就是多呢?於是演講一開始講者就先以插花為例說明"Less=More",又以一座木橋和另一座鋼筋水泥橋對比說明"Less>More"(使用資源多寡不同卻有一樣的效用)。
講者破完題後,我漸漸開始學習到另一個觀點---多不一定就是好。
在演講當中還有提到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搖籃裡的科學家】,這本書可說貫穿了全演講、是畫龍點睛,內容主要在說嬰兒學習認識這個對他們來說陌生的世界,常保持好奇心,且會對新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分類與類推,所以他們的學習能力可是比成人要強上好幾倍呢!因為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外在世界的各種形塑,常常會讓我們搖籃裡的科學家消失,不過好消息是他們應當只是睡著,並非不見,因此身為一個逐漸成長的人,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保有一顆赤子的好奇心,且不要被過去的學習經驗形塑了自己。
從另一種觀點來看-----【練習的兩難】。
俗話說:【熟能生巧】,但當技術練習到非常純熟後,人們就習慣以過去練習無數的經驗來面對所遇到的一切挑戰,就會產生一個極大的缺陷-----【不變通】,會非常容易漏掉更好或更新的解決問題辦法,世界上偉大的發明家大多都理解這一點,擁有【搖籃裡的科學家】。
最後談一談Solution,面對搖籃裡的科學家瀕臨滅絕的現在該怎麼辦呢?
【教學相長】,一個人的思考必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很多人一起討論不同的觀點,每個人從中去認識其他人的想法,並試著激發搖籃裡的科學家,往更好的、更新的、更不受拘束的想法看齊。
相信必定能讓人們在思想上【返老還童】!!!
P.S.演講中的水桶問題、英文句子測驗以及風箏短文都是非常激發到我搖籃裡的科學家~~~
|
||
學生優秀心得3 | ||
「少即是多:談學習」中最使我有感觸的便是搖籃裡的科學家的部分,談到人腦是如何內化知識而後以既有觀念學習新知,這也令我想到高三畢業前曾為高二學弟準備學測時做的專題¬——費曼技巧。
費曼學習法提到真正有效率將知識內化的方式是將其傳授給他人。首先構思在一個要將知識教予小朋友的情況下,考量到他的詞彙量、認知程度與注意力,要如何遣詞用字以及加入核心概念與關係,再將所想條理化與簡化組成流暢的故事,最後向他人傳授。
費曼技巧引領學習者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概念,分解而後重組,進而使學習者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瞭解。跳脫一般背書的概念,它以更少的文字、語言或腦容量需求度使學習者形成更深刻的知識觀念,呼應了演講主題——少即是多。
我也在新竹找打工機會的同時發現了全新的補習班教學模式-——反思學習。
不是以更加有名的老師或是獨有的講義來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反而著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反思能力,引導學生內化知識後告訴老師,間接使其不自覺的吸收、統整所學,增強學生以少而多的能力,喚醒搖籃裡的科學家。
以上所提的例子,是我高中至大學階段的所觀所想,所謂教育應該是要能使學生吸收了解透徹,使其反思知識的正確性及不合理處、或是新方法和其他可能解,而不是一味的強行使其背誦文本。
現今的教育方法反而將一部分學生變得不喜歡學習新知或是日後職場技能,是不是反而在無形中把要使人跳脫框架的教育框架化了?
又或是說培養學生反思提問的能力、內化後以自己的方式敘述這塊,可以說是為學的核心價值這部分反而被制度或者固化觀念忽略掉了?
以下是我以自己的方式(韻文)概述講題和反思:
First you consume it.
與既有知識相互連結、衝擊得出問題,
And you have thorough inspection about it.
而非對於新觀點抱持逃避的心態,
一味的守舊反而無濟於事。
Finally, you interpret it in your own words, perspective to make others acknowledge what you see.
時刻不斷刷新三觀以及吸收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將他人所說的故事給複製,達到講題傳達的以小推廣到大的效益,才是真正的教育。
|
||
活動照片 |
![]() |
![]() |
![]() |
---|
瀏覽數: